过去二十年(2002-2022),是中国会展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二十年,也是中国会展经济大发展的二十年。这二十年,会展教育与会展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笔者看来,会展教育与会展行业的关联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会展教育与中国会展经济呈显著正相关。近二十年,中国是全球会展业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会展大国,全年展览的面积、场次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与此同时,我国会展经济的繁荣发展给会展教育提供了空间。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相关专业的进程与中国会展经济呈显著正相关,可谓会展经济大国成就会展教育大国。至2021年,全国29个省(区、市)的65个城市累计有280所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或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专科),预估全国280所会展专业的高等院校在校人数约为57000人,会展教育招生规模已居全球首位。与中国会展业集聚发展特点相对应,我国会展院校也主要集中于会展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北京、四川、浙江、山东等。由于会展教育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力是行业,会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产业服务,因此,其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以产业导向为主,学科导向次之。要根据行业发展的变化和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当然,这也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优势和师资力量。
第二阶段,会展教育助力中国会展经济发展。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会展业也不例外。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往往会展教育发展得也较好。英国、美国、德国已形成多层次、多方式培养的会展教育体系,成为重要的会展管理知识输出国家。这二十年间,随着我国会展教育蓬勃发展,已有十余万名会展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尽管很多会展专业毕业生流向广告、公关、传媒、科技、互联网等行业,从事的却也是与会展相关联的工作,这体现出会展毕业生的拓展性与融合性。同时,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会展行业,是行业里的“科班生”,并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以广州大学为例。自2002年开始会展专业方向以来,广州大学已经培养了一千多名会展专业人才。其中一部分毕业生一直在会展行业发展,遍布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会展企业,涵盖会展场馆、会展主办方、会展科技企业、会展服务企业等上下游产业链,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会展企业高管,也有部分毕业生成为创业者,如法国智奥总部的胡中华、操刀金交会的骆文杰等,一大批学生在会展主办、展馆领域取得较好业绩。
第三阶段,新时代会展行业呼唤新型会展人才。中国会展教育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从办学主体上看,“双一流”、普通本科、高职院校齐头并进,涵盖博士、硕士、学士等各个层次。从专业建设依托看,会展专业主要依托于原有的旅游类、新闻传播类、外语类、国际贸易类、设计类等专业。因此,我国会展院校在培养模式、培养方向形成了各自特点。
目前会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五点:一是尚未摆脱来自于行业知识和经验框架的束缚,始终跟随行业的趋势而无法引领行业的发展;二是热衷于高大上的宏观和战略设计,站位高到会展人必须是领导人,无法分清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国家战略之间的边界,从而使学生无所适从;三是学科体系尚未建立,目前会展缺乏政府认可的高级别课题、期刊、评奖通道,对学科发展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十分不利,无法争取到学科资源,致使教师队伍薄弱,进一步弱化学科地位,形成死循环;四是用人单位、学生和社会均无法确认会展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无法形成全社会的价值认同;五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落后,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会展行业对会展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有效地开展会展教育以培养更多优秀会展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会展教育共同关心的课题。新型会展人才需要具备资源整合专家、行业引领顾问、营销宣传高手、公关活动策划、情感共鸣导师等能力,这对现有的会展教育体系提出了较大考验。因此,我国会展院校需要持续完善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鼓励教师走进行业、跨界学习、开阔视野;另一方面,在培育定位、课程设计、教材编撰等方面积极改良,并与企业加强合作,探索实训实操途径,加快走出一条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