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导致的一场突发公共危机,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力,尤其是对第三产业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目前,虽没有相关统计,但每个个体几乎都是这场公共危机的关联者。今年4月,曾复演7000余场的《云南映象》团队宣布解散,一些大型会展活动被迫延期、取消或改为线上举办。疫情令文旅、会展、演艺等元气大伤,其影响和改变的不仅仅是当下,而且影响未来。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会展活动的核心功能仍是引流,不同于传统实体会展的只是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拓展成线上流量池。从疫情冲击情况来看,线下会展所具有的短期聚众性的特征,导致其受制约的不确定因素非常多。即使不是疫情而是其他社会公共危机出现,率先被按“暂停键”也多半是会展、演艺、赛事等大型活动。线上会展则不存在这一风险。有鉴于此,后疫情时代的会展活动恢复,将不完全是单一的线下形式,线上会展经过不断创新和完善或可占相当大的比重。作为会展市场主体,会展企业的业务一味地单一化,加上轻资产特征,其抗风险能力因而较弱。会展企业若过度依赖实体会展项目,产生的损失就会远超企业的承受能力。
在笔者看来,未来的会展将不再被定义为一个独立产业,而是一种产业业态。随着元宇宙的应用,芯片、5G/6G网络、虚拟现实、AI、 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Web3.0等底层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融媒体(元宇宙)会展将成为新型会展模式并成为发展趋势,而拥有流量将是未来衡量会展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的重要标准。
客观地讲,遭受过疫情冲击,会展业不可能再回到疫情前的状态,会展业需要积极应对局面,考虑创新与升级。具体而言,可从两个维度来思考。
首先,会展企业需要从自身寻求突破。作为会展活动项目的执行者,会展企业受疫情冲击尤为严重。疫情的反复,造成大量客户流失、会展品牌公信力下降、市场份额急剧缩水、企业财务赤字严重,部分会展企业经营更是难以为继。政府的补贴和扶持资金虽有一定帮扶作用,企业仍需修炼内功,从两个方面寻求突围。
一是纵向拓维。拓展企业的流媒体资源,打造融媒体平台,通过购买、租用,向互联网大厂寻求合作,建设专属会展展示平台、资源平台、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实现数字会展业务转型,不断调整和创新服务模式,结合流媒体资源宣传推广提升会展平台IP价值,不断实现内容价值再创造,提升在线执行能力,扩大自己的流量池,稀释线下会展业态压力,使线下会展成为一种可替代的产业链体验和一种多维会展的补充形式,不用形成固定周期,根据融媒体会展营销实际需要来开展,方式和办展时间更加灵活,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规避线下活动的不可抗风险,适时止损。
二是横向拓元。会展企业如果依然坚持线下会展业务,也必须增加企业主体业务的多元化,增加业务种类,最好在上游和下游内容产业上拓展业务领域,自己的产业客户就是参展商和买家资源的重要保证,拥有较成熟的供需渠道和产业链条,这样,会展举办就可以从“唯一业务”变成“之一业务”,会展运营风险也会被大大降低或分散,企业生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未来,单一业务的中介式轻资产会展企业会逐渐被淘汰出局。
其次,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管理需要提质增效。第一,行业管理要理顺管理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全面统筹协调,以各种鼓励措施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在数字技术不断更新的趋势下,行业主管部门应利用自身公信力协助会展机构、会展场馆等沟通网络运营商和数字技术大厂,以背书形式促进会展企业与之合作,保障底层技术,对会展业态进行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并通过组织专项业务培训提升企业数字会展业务能力,使地方会展呈现形式多元化,效益渠道综合化、实施主体规模化的发展态势。
第二,完善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机制。实体会展虽然比较脆弱,甚至未来不可能构成产业主体,但不可否认其宣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牌,赋能城市经济和拉动周边产业上的重要作用,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的理念诠释。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规范,“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化,鉴于线下会展的高风险性以及民营会展企业轻资产性,政府可以结合城市资源特点和发展需要打造不同类型的政府主导会展活动,加大政府展会的密度,并通过服务外包向专业会展企业购买服务,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会展企业的资金风险和运营风险,通过招投标方式推动企业不断完善业务水平,通过提高质量验收标准,促进会展企业快速成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
毋庸置疑,在疫情冲击下,会展业被迫提前进入数字时代。也因此,数字会展或者智慧会展、融媒体会展、元宇宙会展,都是源于数字技术与内容结合的产业业态的重新建构,会展活动的主承办方亟须探索和适应会展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