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展会信息>展会实务

会展新说|关于二三线城市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再思考

时间:2020.04.21信息来源:


笔者在确定要写这篇文章时是犹豫的,毕竟展览业界有众多资深的专家、学者和场馆运营者都对场馆可持续发展给出真知灼见。但笔者此次是从二线城市观察到“不寻常”的现象,即便是从“外行人看热闹”的角度,也还是想说一说。


现如今,已经不是每座城市拥有会展中心的时期,而是到了每座城市的每个区都拥有一个会议/会展中心的时代,而且各会议、展览中心的体量都不小。即使如此,仍然有新的会展中心在建造,且规划的室内面积动辄就达到20万平方米。笔者经常往返于国内外,与各类会议、场馆有着业务联系,对比之下,国内的会议、场馆设施建设数量增长得非常快。根据会展业内报告显示,过去6年,中国新增专业展览场馆达148个,平均每年新增的场馆数量超过20个,甚至很多场馆的出现只是为了某个首展或是首会,之后没有相应的团队运营,更谈不上做发展规划。此外,全国展览场馆出租率的金字塔效应也非常明显,除少数类似国家会议中心的主流会议场馆外,其他大多数的出租率维持在50%以下,甚至部分场馆连5%都不到。现实如此,仍有城市还在规划10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的场馆,期待拥有大型会议、场馆设施,常常不考虑市场供给需求。

如此,怎样才能提高展览场馆的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性?笔者深思后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建造更多的或规模更大的会议、展览中心一定不是源动力,以下两点应该是发展源动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一是专业的团队。

根据数据报告显示,我国会展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专业人才储备极为不足且比例失调的问题,质量和数量均不能满足会展业的现实需求。目前,在上海、北京和广州,会展人才的岗位空缺与求职者的比例分别为10:1,8:1,8:1。会展市场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在未来3年内将达到600万人,但目前全国会展从业人员才有100多万,缺口高达500万。会展中心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大量专业的运营、推广等人才才能产生最佳的以人带人效果,面对这点,当下的会展中心的出路在哪里?

匹配相应的人才扶持政策,由于笔者本人也在创业阶段,对于政策部分还算有亲身体验的,政府相对口的会展创业或人才政策力度相较于其他科技型、生物医药型人才普遍较低,甚至出现低于10倍的情况。会展中心大部分还是政府全资或者部分投资建造的,因此会展中心主动向政府部门建议或申请更匹配的会展人才政策,有利于会展场馆运营,促进会展团队建设和专业型人才的成长。

当然,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短时间内不解燃眉之急,当内部运营队伍不够完善时,建议尤其是中小城市需引进会展行业的专业团队运营,以场馆运营为切入点搞活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场馆,将经济、市场化运营融合本土的城市优势资源,从而形成强有力的会展中心品牌。

  • 二是会展中心的斜杠角色发展。

近期以来,各界常谈及“斜杠青年”的话题。“斜杠青年”专指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人群。会展中心为避免单纯做“一房东”或“二房东”的角色,同样亟待加持斜杠业务,培养会展中心圈的“斜杠青年”。场馆方面不乏这样的榜样,比如具备展览、会议、演艺、赛事等多种功能的深圳会展中心。国内各行各业的迭代更新发展常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竞争者往往不是对手,而是跨领域的存在。比如最近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爆发”的线上展览与会议,场馆的竞争者是线上直播;非标场地的出现,不在于场地本身,而是体验性服务的兴起。这样的现象无不启发会展展览场馆的运营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场地租赁,而应从多维度出发,以主办方、与会者等角度结合多元的体验与服务内容,将传统单一的会展经济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场景落地,实现会议、展览中心的全新升级换代。

简而言之,笔者并不赞成各地在拥有专业化的人才运营团队与系统化的运营规划前,贸然兴建会展中心的举动。

   
回到顶部 | 联系我们
河北省外贸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地址:石家庄市新合作广场 b1 1201   邮箱:87812389@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67662519/4008320700
备案编号:冀ICP备11006606号-18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