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外贸信息>外贸动态

揭示外贸城市20强的发展秘籍

时间:2022.09.09信息来源:中国贸易报

9月4至5日,由中国贸促会主办,中国贸易报社和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对外贸易合作发展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在本次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引起各方广泛关注。

报告指出,中国外贸的增长速度依旧高于GDP增速,外贸作为中国经济三架马车的主要地位依然稳固。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21.4%,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2022年上半年,外贸出口依旧强劲。

报告认为,我国外贸已经形成了“一超双强、北鲁南闽、京沪齐飞、中西崛起”的整体格局。首先是外贸强省的引领作用明显。2021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福建这7个省市的外贸总额高达29.5万亿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75%。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58%,明显高于其余24省市区外贸依存度的15%,接近4倍。其次,从增长率上看,有8个省区市增长超过30%,分别是宁夏(101.7%)、西藏(74.1%)、山西(56.3%)、青海(38.9%)、内蒙古(37.1%)、山东(34.8%)、陕西(33.0%)和北京(31.2%),中西部地区的增长数据亮眼。东北地区的辽宁(24.1%)、吉林(21.5%)黑龙江(24.4%)增速也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成果凸显。

报告根据各城市的最新贸易数据,认为有20个城市外贸发展优势较大,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苏州、东莞、宁波、广州、厦门、天津、青岛、成都、重庆、杭州、无锡、南京、佛山、郑州、金华、西安和大连。这20个城市的外贸总额为25.8万亿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65%。报告认为,外贸强市纷纷走出疫情影响,未来发展动力十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道赋能,助力中西部城市强势崛起。过去几年,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目前得到了回报,像郑州、成都、重庆、西安这些不沿海的中西部城市具备了成为未来外贸强市的资本。从增长率上看,中西部外贸崛起势头明显,与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关系非常密切。

二是模式更新,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活力充沛。在外贸新业态中,首先“出圈”的是东莞跨境电商。过去几年,东莞创造了全国跨境电商领域多个“第一”:“全国第一票”跨境电商货物通关、全国首笔以9610申报跨境电商出口退税、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排名全国第一……2021年全年,东莞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730亿元,同比增长91.8%,其总额和增速均为广东全省第一,一批跨境电商项目也加速落地东莞。正是在外贸新业态布局早、转型早,东莞在传统贸易受到强烈冲击的时候,依然保持外贸高速发展。

三是产业升级,是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外贸不能只靠“小、快、零”,更要靠“高、尖、精”。目前,从单项商品出口货值来看,居前的是笔记本电脑和手机,这说明中国的产业升级正在带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比如宁波的机电产品已成为主要出口商品,占宁波市出口总额的57.7%,成为高质量外贸城市。而苏州作为中国人均外贸总额第一市,2021年全市机电产品进出口占全市外贸总值的74.3%。

四是“数实”融合,是引领外贸发展的助推器。南京近年来高度重视数字贸易发展,于2022年3月在江苏全省率先出台《南京市数字贸易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明确提出以贸易数字化转型为引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贸易关键技术密集地、优势企业云集地、创新要素汇集地和制度创新策源地,成为更多城市转型升级的学习借鉴。

五是政策护航,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根本保障。对外贸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对社会的进步有着巨大作用,2021年我国出台了多项经济政策稳外贸稳外资。

除了外贸20强城市外,该报告还选择了合肥、东营、昆明和泉州这四个各具特色的外贸潜力城市进行了分析。

报告认为,外贸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外贸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必然是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外贸强市、外贸兴市几乎成为中国所有城市的发展战略,外贸发展了,城市才能富起来;外贸发展了,人才才能引得进留着住;外贸发展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才有基础。

报告还对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让任何一个中国城市都能链接到世界市场;改变我国外贸发展理念,由过去的出口额度转向价值链分析角度,提升我国货物和服务出口的附加值;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吸引外资,通过中国贸促会外资企业服务专班等渠道有效解决外资企业在华投资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其在华投资和发展的信心。

   
回到顶部 | 联系我们
河北省外贸培训公共服务平台   
地址:石家庄市新合作广场 b1 1201   邮箱:87812389@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67662519/4008320700
备案编号:冀ICP备11006606号-18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