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第一动力持续增强。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完成对接,“华龙一号”自主三代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2.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0.3%,快于整体经济增长7.6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3.7%。
协调内生特点日益凸显。需求结构继续改善。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7%,比一季度提高8.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9%,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5.7%,服务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0%。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1,比上年同期缩小0.07;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2.3%、11.4%、11.8%,均快于东部地区。
产业发展加快向绿色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初步核算,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0%,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上半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9%;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1.7%,提高1.1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我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上半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6078亿元,同比增长28.7%。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不断取得新进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上半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27.5%,比外贸整体增速高0.4个百分点。中欧班列跑出互利共赢“加速度”,上半年开行量同比增长43%,彰显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强大生命力。

2021年8月4日,X8015次中欧班列从武汉吴家山站开出,这是武汉今年开出的第100列中欧班列。(来源:新华网)
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重点群体收入持续提高。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1.8%。二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长17.6%。“菜篮子”商品价格稳中有降。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2%。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1亿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线,也是今年工作的重要任务。面对经济恢复进程不平衡等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深化“放管服”、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等重点改革,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新需求,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发展,增强了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稳中向好。农业基础继续巩固。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4.3%,比一季度加快2.0个百分点。工业稳定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略高于疫情前增长水平。服务业发展加快。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
“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继续巩固。产能利用率水平上升。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4%,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3%,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企业单位营收成本下降。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4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24元。补短板成效突出。上半年,社会领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6.4%、16.9%,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0.7%、7.4%。
微观主体活力持续增强。上半年,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同比增长超过25%。6月末,全国法人单位数首次突破3000万个,达到3039.1万个,同比增长16.6%。上半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效益大幅增长;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7.8%,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5.1%,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7.8%,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
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新产业集群培育成长。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5%,两年平均增长14.6%,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6.4%、47.5%、29.9%。
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开局
今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和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的环境,各方面立足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畅通内外经济循环,发展韧性进一步增强。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日益改善。生产领域恢复常态。上半年,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9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其中29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分配领域利润和收入大幅增长。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66.9%,两年平均增长20.6%;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1.8%。流通领域日益活跃。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类别零售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其中七成以上商品类别同比增速超过20%;货运量、客运量、邮政业务总量同比分别增长24.6%、11.1%、34.4%。消费领域逐步恢复。上半年,全国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两年平均名义增速全部实现正增长。
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增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国内循环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明显。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3.0%、12.6%,两年平均分别增长4.4%、4.4%,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2、1.5个百分点;内需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9%。
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立足国内大循环,内需扩大拉动了进口;加强贸易强国建设,外需拓展促进了出口,外贸发展量增质升。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7.1%,两年平均增长10.8%;其中,进口额、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25.9%、28.1%,实现了量的快速增长。同时,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30.7%,占进出口总额比重升至61.9%,反映了结构更加合理。
安全发展得到保障。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今年夏粮总产量2916亿斤,比上年增产59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能源供应基本稳定。初步核算,上半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同比增长6.8%,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都实现了增产。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上半年,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8.1%、41.7%、39.9%、69.8%,其中集成电路产量达到1712亿块。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内需增长动能偏弱,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有所分化,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恢复中又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推动解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