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东营讯 6月15日,山东天弘化学有限公司外贸船舶“长航翡翠”抵港,6月17日11:20具备通关条件,按正常流程通关手续全部办妥最快也要在当天14:30。然而,东营港海油5万吨级码头受潮水限制中午只有12:00—15:00期间具备靠泊条件,而从船舶起锚到靠泊到位需要2.5小时,如果等到14:30通关放行后再靠泊,很有可能错过最佳靠泊时间。一旦错过这个作业窗口,至少要等6小时的涨水周期,甚至推迟至次日靠泊。 对码头靠泊作业来说,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安全。东营海关综合考虑后提出“船舶先靠泊、通关放行、靠泊检疫全部完成后接输油臂”的方案,最终“长航翡翠”于14:20成功靠泊东营港海油5万吨级码头,比正常流程至少节约6小时。此种最佳作业窗口靠泊、通关手续全部完成后接输油臂的操作模式不仅实现了船舶在风险可控下的及时靠泊、尽快卸货,而且给船舶靠离泊作业留有更充分的安全余量,大大降低了靠离泊期间的安全风险。 据统计,东营港海油码头2018年外贸船舶锚地检疫监管率为85%,平均每船非作业用时至少节约2小时。截至今年上半年,东营港海油码头累计接卸外贸船舶300余艘次,1400余万吨,累计节约有效作业时间至少600小时,经济效益达2000余万元。 对港口经营人而言,高效检疫监管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节约2小时上。近年来,东营海关不断创新系列监管方法与服务举措,为东营港港口企业、东营地方炼厂带来了巨大效益,为东营市外贸业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营港冬季多为东北风、涌浪大,夏季时有突风、暗涌甚至强对流天气,而东营港多为栈桥式开放码头、较内港池码头船舶靠离泊作业受潮水影响较大。自2015年国家放开地方独立炼厂进口原油使用权以来,东营港外贸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在“效率就是效益”的市场环境下,作业的时效性对栈桥式开放码头来说尤为重要。这种情况下,东营海关实施的高效检疫监管模式就为码头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保障。 对地方炼厂而言,高效检疫监管不仅减少了外贸船舶的滞期费,而且减少了二次靠泊次数及辅助靠泊的拖轮费用。最重要的是,在地方炼厂原油库存不足、周转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可保障原油第一时间到厂,确保安全生产。经估算,单船外贸船舶滞期费至少12万元/天,现在每船滞期费至少节约1万元,仅滞期费一项累计节约至少300万元。 去年4月20日,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职责和队伍划入海关总署,新东营海关组建后,东营海关迅速组织港口经营企业依次召开了“关企座谈会”“监管作业场所专题会”“口岸核心能力建设复核专题会”,讲解了海关总署的各项新规定及要求,帮助属地口岸企业从外贸业务运营、监管作业场所配备、口岸核心能力建设方面进行自查自改,持续提升整体业务水平。 重视口岸企业反馈的业务诉求,东营海关还通过与港口企业加强船舶靠泊计划的对接,跟踪船舶流向、船舶信息、货物信息动态,加强重点船舶的锚地检疫,实施风险可控下的电讯检疫,精准实施靠泊检疫等系列监管方法与服务举措,克服了人力资源紧张的现实困难,最大化降低了船舶靠泊后、卸船前的等待时间。 通过不断创新系列监管方法与服务举措,克服人力资源紧张的现实困难,东营海关实施高效检疫监管,大大缩短了外贸船舶的非生产滞港时间,提高了码头泊位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地方炼厂的物流成本,为东营港港口企业、东营地方炼厂带来了巨大效益。“作为港口经营企业,我们真心为东营海关高效检疫监管模式和高质量服务点赞!”东营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锡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