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中国进口环节整体通关时间已缩减至约50个小时,比去年同期压缩了近一半。这说明我国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不断协调各部门深入推进改革,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通关时间的压缩节约了企业成本、便利了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对外贸易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海关和贸易便利化委员会副主席秦阳告诉《中国贸易报》记者,最近几年来,全国海关积极响应国务院要求,通过推进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实行“无纸化”作业,建设和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广汇总征税等税收征管制度改革,推行互联网+海关,加强与其他口岸部门的联系与协作等制度性措施,显著缩短了海关通关时间。
上海海关学院培训部主任、世界海关组织认证专家张树杰告诉记者,“海关从2017年7月1日开始正式在全国推出‘通关一体化’,推广‘一次申报,分步处置’通关模式,压缩了货物通关时间,实际上是进口通关流程的革命性变化。另外,压缩通关时间不是海关一家的功劳,时间的压缩是相关口岸管理部门相互协作、不断实现信息互通和物流、货运各部门高效配合的结果。”
“压缩通关时间是一项意义深远、必须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秦阳表示,压缩通关时间,可以带来降低贸易成本、顺畅货物流转、提升供应链安全、优化价值链结构、优化营商环境等额外收益,对企业、行业、国家的全面发展裨益非浅;还可以丰富商品来源、降低终端价格、提升消费感受,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进口通关时间的缩减可以为进出口企业松绑减负,受访的进出口企业也纷纷表示,能切实感受到通关速度比之前大大加快了,一方面各环节有序衔接提高了通关效率进而降低了企业成本,另一方面企业能感受到海关部门服务质量的提升。
张树杰认为,不断压缩进口通关时间也体现了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在WTO框架下和自由贸易协定下,压缩进口通关时间是必要条件,符合发展多边贸易体系的内涵。在目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我国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高通关效率,促进进口便利化,体现了我国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者,热烈欢迎各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积极推动多边贸易发展的积极态度。
2017年12月的进口整体通关时间是97.39小时,国务院提出的目标是到2021年,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缩减一半。在进口方面,就是从97.39小时压缩到48小时。为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为进一步减少进口环节障碍做努力。对此,张树杰表示,应该继续巩固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成果,多方协调配合,实际上在整个通关过程中,海关所占时间比例相对较小,大约占30%,剩下的70%还需要其他部门之间更加努力协调。另外政府和企业也应有效配合,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更好发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作用。
“尽管海关在通关时间压缩方面取得了成效,但压缩整体通关时间的要求依然迫切,而且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海关一家无法做到,需要包括港航运营部门、运输商、进出口收发货人、第三方服务机构等相关各方的综合协调、共同努力。”秦阳建议,海关还可以采取“提前申报,货到放行”、完善查验流程、降低查验比例、提升关员整体专业素质等操作性措施进一步缩减海关通关时间。最近,海关和相关主管部门进行了贸易管制措施的全面清理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压缩进口环节通关时间。另外,针对大宗散货和资源类货物,可以继续推广“提前申报、抵港放行”等便利措施;对于其他货物,可以积极尝试在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提升风险分析技能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信任放行”等便利措施。
最后,张树杰提出,缩减通关时间要在确保国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单纯地追求通关时间的压缩,要做好贸易管制工作,既保证安全又保证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