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一定控制,出现了累计治愈人数超过现有确诊人数的情况。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多个国家疫情正在快速蔓延,这给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带来新的挑战,尤其是入驻海外园区的中企正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
“为了深入了解疫情下走出去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为下一步相关部门精准施策提供若干案例参考,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有限公司在其运营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内进行了走访调研。”该公司董事长范志明说,作为园区业主与开发服务主体,在克服自身困难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强对合作区企业的联系和服务,及时对接中国印尼总商会和驻印尼中国大使馆相关部门,帮助入驻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加快复工复产进程。
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图片来源: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网站)
范志明介绍说,目前,合作区入驻企业共54家,其中中资企业27家,占比50%(含台湾地区企业)。截至目前,合作区还没有疫情发生,各企业所有中方员工返岗后均采取居家或员工宿舍自我隔离14天。因印尼春节期间不放假,所有企业均能保持正常生产运营。但由于疫情,中方人员到岗率、国内原材料进口、生产进度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合作区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按影响程度排序,受访企业中超过一半(58.3%)在人力资源方面受到影响,这体现出人力问题是疫情带给企业最为严峻的挑战。此外,41.6%的企业认为原材料进口受到影响,33.3%的企业认为业务销售受到影响,还有8.3%的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受到影响。
“经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中资企业存在一些亟待弥补的短板。”范志明列出了以下五项:
第一,合作区内超过40%的中资企业有国内原材料进口业务,原材料采购依赖国内进口的程度越大,印尼本土化替代比例越低,受此次疫情影响越严重。原材料进口受阻降低了企业后续的产品销售和资金回笼效率。
第二,合作区内中资企业的生产制造均能够正常有序进行,但由于人员不能返岗等因素,进度低于预期。
第三,合作区内超过30%的中资企业与其他在印尼的中资企业有业务往来。中资项目的业务构成比例越高,受此次疫情影响越严重。
第四,合作区内近60%的中资企业人员无法按时返岗。人力资源效率普遍降低,日常管理成本提高。
第五,合作区内超过30%的中资企业账款回笼受到影响。企业采购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项目延期也大大增加了企业回收账款的难度。
“针对以上发现,我们也采取了措施。例如,提出相关建议并上报中国印尼总商会和我国驻印尼大使馆。同时积极呼吁各方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呼吁各界向印尼政府反映中方人员入境的事项以及对原材料等业务提供进出口便利等。再如,园区采用申请延期付款等措施,缓解相关企业的资金困难。”范志明说,这次疫情来的突然,尽管合作区企业已做出各种应对措施,但是潜在的损失仍然不断扩大,希望国家能够给予园区企业及潜在入园企业一些支持和鼓励。为此,他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希望我国相关部门从国家层面与印尼政府沟通,针对印尼“一刀切”不允许中方人员入境的做法进行协商,对国家认证的合作区内中方人员给予签证及入境政策便利,开通指定园区企业的健康工作人员提前入境。园区内的中资企业中方员工基本都是集中管理,入境后企业均要求其自行隔离14天,并确保疫情防控到位。
二是希望从国家层面对国内出口运输给予支持,同时能够沟通印尼政府给予进出口物流通关的便利性政策。新冠肺炎疫情是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原材料等物资物流运输并不会造成疫情传播。原材料运输较长时间受阻将直接影响印尼境内企业的后续生产计划。
三是希望从国家层面给予合作区内企业金融信贷资金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出台出入境资金管理的便利政策。本次疫情的潜在损失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暴露,园区境外中资企业预计会在投资资金和流动资金方面存在一定流动性短缺风险,因此特别希望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
“入园企业因为受疫情影响和自身原因,可能面临拖欠有关费用的风险,这也会给合作区的正常经营带来一定影响。”范志明表示,通过国家考核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中企走出去的落脚点和成长平台,应在此次疫情中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尽快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