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推动了全球供应链重构,整体上来看,将有不少生产商从“世界工厂”中国离开。不过,外资撤离中国的程度如何,仍有不确定性。在中国首先爆发疫情以来,由于全面停工等商业活动锁定,突显了中国在众多商品的全球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给全球市场带来了震动。贝恩公司副总裁格里·马蒂奥斯(Gerry Mattios)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这几乎是每个公司的警钟”,公司“议程上的头等大事是,我如何在供应链中建立风险抵抗力?”一些分析机构认为,重构供应链意味着投资撤出中国,但也有一些分析师称,对许多企业而言,在疫情大流行之后调整供应链,意味着从中国扩张而不必离开中国。马蒂奥斯说,这一策略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建立灵活性,企业能够从不同的生产来源快速切换以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不过,“我们不会看到中国突然在制造业中枯竭”,“中国原本可能会转移出很大一部分出口制造能力,但中国内部消费的许多能力仍将留在中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在2019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亚洲国家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35%,中国已成为许多产品(例如汽车,奢侈品和手机)的全球最大市场,约占全球消费量的30%或更多。一些分析师称,从业务角度看,在疫情之后建立有弹性的供应链,是为了应对一种可能性——疫情大流行可能在任何地方发生。分析人士预期,我们将开始看到,在世界各地的一些新地区开始增加生产能力……这是过去所没有的。最终,世界上将出现更加分散的制造业,形成世界上许多小型工厂,而不是一家庞大的“世界工厂”。